兒童是社會未來的主人翁,而兒童的身心發展則是兒童成長中重要的一環。可是,考試及功課為兒童帶來沉重的壓力,根據本會「香港兒童快樂因素2016」問卷調查顯示,大部分兒童希望得到的快樂是考試成績好和沒有壓力,調查亦發現兒童在9歲後開始感到壓力。另外,本會「睡眠與快樂—香港兒童快樂調查 2017」曾以問卷調查方式訪問了1,068位6-17歲的兒童及青少年,調查發現考試/溫習及擔心成績是兒童及青少年遲睡及睡眠質素欠佳的原因之一,而整體睡眠質素較佳的兒童,快樂程度亦較高。
《兒童權利公約》第31條列明「兒童有享受閒暇、遊戲和文化藝術活動的權利」,但在考試及功課壓力下,學習佔兒童生活的大部分時間,使兒童享受閒暇的機會減少,未能在個性、才智及身心方面均衡發展,壓抑兒童發展權利。教育的原意是使兒童能充分發展,可是現時的教學模式過度催谷學生,認為功課和考試量多則等同「為小朋友好」,根據本會第八屆香港小特首所收集的相關數據顯示,多數受訪的中學生表示每星期有一至兩次測驗、評估或默書,頻密的考試及測驗令他們承受著不同程度的壓力,影響他們的精神健康。而現時「填鴨式」的教育模式及「贏在起跑線」的期望亦使兒童在頻密的考試及功課下承受著不少壓力,未能達至快樂學習。因此,就考試及功課壓力下的兒童權利,本會有以下建議:
1.轉變教育模式
現時傳統抄寫模式及填鴨式教育使兒童缺乏創作的機會,本會認為教育模式的轉變及更生活化的課程能協助兒童達致身心均衡發展。另外,學校應同時切合不同學童的需要,減少學生來自抄寫、背誦的壓力,讓不同能力的兒童能透過教育充分發展。
2.推行家長教育,加強推廣多元出路
家長的期望對於兒童的想法亦有所影響,在現行的教育風氣中,不少家長和學童均抱著成績好才有出路的「單一」成功期望,而兒童亦因此而覺得成績好才會得到快樂。所以本會認為應推行家長教育,提倡身心均衡發展的重要性,尊重兒童享受閒暇的權利,同時加強推廣多元出路,減輕兒童因重視成績而帶來額外的功課壓力。
3.聆聽兒童的意見,檢視教育制度
本會認為現時教育政策制訂及教育制度的設計缺乏聆聽兒童的聲音,建議日後應諮詢兒童事務委員會的意見,以及透過委員會直接聆聽兒童的意見,全面檢視現行教育制度,包括上課時間、課程及評估方法等,並作定期諮詢及採納不同持分者的意見,確保兒童享有參與權和發展權。